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育兒]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

文/吳韻儀
http://www.bwmc.org.tw/TV-SpringAltumn/tv-chap03-02.htm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TV-SpringAltumn/tv-chap03-02.htm

看電視不僅妨礙孩子的腦部發展,更會降低思考能力、注意力與想像力……,不管什麼節目,只要打開電視,就可能傷害你的孩 子。

節目開始了。恐龍布偶挺著大大的肚子,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與一群小孩唱兒歌、玩遊戲。還不及電視高的孩子,站在螢光幕前仰著頭,不時隨著 玩偶搖動身體,哼哼呀呀。

也許你心裡想著:才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真是愈來愈聰明。

這可是大錯特錯。

只要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下降,智商減少五十。」美國《聖路易郵訊報》報導了曼菲斯幾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此外, 還有研究顯示,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

真的嗎?

近年針對腦波的研究,讓我們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

人腦中有阿法波(alpha waves),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beta waves),顯示意識、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活躍、快速的貝塔波,一旦轉為看電視,腦中立刻就產生大量的阿法波。看電視的時間愈 長,腦中的阿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

長時間看電視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對兒童的影響尤其大。澳洲大學的艾莫瑞夫婦在《空洞的目光》(The Vacuous Vision)一文中指出。

因為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的前幾年,是腦部發展與成長特別重要的時期。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還公佈政策,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正是有鑑於幼兒在這段時間看太多電視,對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

只要看電視就有礙發展

《電視對孩童心靈的傷害》(How Television Poisons Children掇 Minds)一書的作者艾佛略特(Miles Everett)甚至指出,「不論電視播放什麼節目,只要孩子花更多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對他們就是有害的。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小兒科行為與發展部助理臨床教授強生(Susan Johnson),深有同感。

強生有個六歲大的兒子。雖然強生謹慎挑選電視節目,還是發現電視對兒子造成不良影響。強生的兒子只要一看電視,就對四周環境沒有反應,一關掉電視就變 得焦躁。而且看電視後,他的動作變得衝動、不協調,遊戲內容也不再像過去用木棍與石頭做東西,取而代之的是重複演出電視節目的內容,不再自己創造主題,缺乏自己的想像。

到底,電視如何影響孩子?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

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進化的終點》(Evolution掇 End)一書中指出,幼兒的潛力就像種子,需要培育與滋養,才能正常的成長。

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電視非但不能提供養分,甚至反而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機會

電視迷人的聲光色彩,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頭號障礙。

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大分貝的聲音。這些看來豐富的刺激,卻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分,不能幫助 幼兒發展思考能力。

新生兒還摸得到急急脈動的小腦袋,就像粉嫩的小身體一樣,在出生後經歷快速的發展階段,建立大量的神經連結。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助理臨床教授強生在一篇論文中指出,
幼兒的腦部由掌控動作的最原始核心部分(core brain)開始,發展到包圍在核心周邊掌管情感的區域(limbic brain)。到四歲左右,這兩個部分完成了大約百分之八十的神經連結,然後發展的重點轉向思考區域(thought brain,neocortex)。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腦部需要不同的刺激,才能促使神經快速發展、建立連結網路。

電視聲光與畫面的刺激,讓腦部一直維持在較原始的區域運作,無法刺激思考區域的發展。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是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 五、六秒,有些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砲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與機會。

教育心理學家海莉(Jane Healy)在引起廣泛討論的《心靈危機》(Endangered Minds)一書中指出,兒童如果缺乏思考的習慣,電視節目就算提供豐富的資訊,也無法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長時間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於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由於分辨真偽是思考區域的工作,腦部掌控行動與情感的區域接收到電視畫面的刺激時,無法分辨真實或虛幻,立刻做出「反擊或逃走」的反應。接著心跳加 快、血壓上升、輸送到四肢肌肉的血液隨之增加。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報告中指出,由於這一切反應都只發生在體內,四肢並沒有做出配合動作,所以電視節 目的確讓觀眾長期處於沮喪或焦慮中。

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

此外,電視以色彩畫面為主的傳播方式,使左腦與右腦不能均衡發展。

《心靈危機》一書指出,看電視會減少對於左腦的刺激,連帶影響左右兩腦的連結,因而影響孩子未來智力與創意的發展潛力。

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

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

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的神 經發展。

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聯繫,是腦部最後成熟的區域。各司其職的兩部分,必須透過神經聯繫,學習彼此協調。許多神經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 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

電視傷害了兒童閱讀能力,是影響未來學習的另一個因素。

電視對於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是搶占了兒童看書的時間,而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看電視的時候,眼球很少運動,眼睛只要盯著電視螢光幕,既不用擴大 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而且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這使得培養閱讀習慣所需要的搜尋、瀏覽、對焦的能力受損。

看書的時候,眼睛必須不斷在書頁上下左右移動,需要眼睛肌肉有活動的能力與力氣。看電視讓眼睛肌肉缺乏運動,對於閱讀所需的能力與精力有負面影響。

電視不僅讓眼睛缺乏運動,也讓我們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真正的學習與解決問題,需要主動與堅持。但是,阿拉巴馬大學教授布萊恩指出,電視降低了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他觀察孩子看過很多快節奏的電視節目後, 再要求他們閱讀或解決複雜的謎題,他們完成的堅持力與意願,都會降低。

因為電視節目用了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因外在的刺激而學習,而非自發的主動學習。一旦碰上難一點的問題,心思就飄向他處,等待轉 台。

布萊恩並且強調,電視降低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的問題,在三到五歲的幼兒身上特別重要,因為這段時間似乎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難怪耶魯大學的電視與兒童專家辛格(Jerome Singer)深信,「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電視傷害了孩童的閱讀能力,改變了孩童的閱讀習慣,也就使得孩童失去想像力。

芝加哥大學生物心理學家勒維(Jerre Levy)指出,兒童看書時,必須自己創造出所有的情節。兒童一面看,一面要想像出人物的形象、揣摩他們的情緒、模擬他們說話的語調,還要創造出人物周遭 的環境,想像環境的感覺。這種自我創造很重要,但是電視並沒有為這創造過程留下發揮的空間。

「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強生指出。

腦部掌管情感的區域,負責對於所學、所記憶的事物賦與價值、意義,與記憶關係密切。由於電視畫面投射到情感區,不僅使得思考區域沒有練習創造畫面的機 會,而且畫面會直接進入記憶。進入記憶的畫面,不會被忘記,而成為未來創造的限制。如果看過白雪公主的電影,未來再看白雪公主的書,腦中就浮現記憶畫面, 很難創造自己的圖像。

腦子是被設計來接受認知挑戰的。腦子就像肌肉,如果不運動,腦子就會萎縮。」勒維指出。

想像力的萎縮,是一大損失。如果對同一個故事,你有先看書再看電影的經驗,就會了解這種損失。通常,看完電影後,都會大失所望,這正是因為我們自己在 閱讀中的想像,比螢幕能夠呈現的,豐富太多了。

強生並且指出,「創造畫面的想像,不僅是娛樂,也是我們夢想與直覺、激勵等高層思考的基礎。」我們用圖像來夢想、思考、幻想未來的可能性。失去了創造 畫面的能力,連夢想的能力都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電視影響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三項特徵」,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中指出。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 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思考力結凍

英國兒童文學家達爾(Roald Dahl)在一九六四年寫了《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被翻譯為西班牙文、挪威文等,流傳世界。他在書中寫道:

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
它扼殺了想像力!
它阻塞、攪亂了心靈!
它把孩子變成如此遲鈍與盲目。
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
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
他們的思考力生銹、結凍!

看來貼近兒童、善用創意的兒童文學家,最了解電視對兒童的傷害。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三度空間世界中探索去,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

才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的發展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電視前。

(轉載自《天下雜誌》特刊第27期)

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生活]尊重別人尊重自己

網路轉載
每天翻開報章雜誌,都可以看到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界別,對不同的課題有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意見。學習型的機構都會鼓勵成員多發表意見,以求集思廣益,不斷進步。在學校裏,我們亦鼓勵同學從多角度分析和考慮問題,培養獨立思考和與人溝通的能力。但要從紛亂的意見中整理出頭緒,達成共識,便要靠互相「尊重」。

「尊重」是一種個人素質和立身處世的方式,當中包括開放的胸襟和包容的態度;這種素質和生活態度,亦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橋樑。如果人人都能夠接納別人與自己不一樣的地方,不以自己的觀點作為唯一的標準,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討論問題,求同存異,那麼,許多矛盾和衝突,都可以輕易化解。同學們在學校裏,要學習與身邊的同學交往和合作,接納和欣賞別人與自己的差異,取長補短,這樣,大家才能夠一起進步。

尊重別人,並不等於要失去自我,各樣事情都只能順著別人的意見,毫無原則地接納對方的觀點。我們要有獨立的思考,才能在尊重別人看法的同時,懂得分析和接納對方思想的精粹,亦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即使不一定全部被接納,但仍然得到應有的尊重。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觀點,正是展示一種虛懷若谷、兼容並包、懂得尊重別人的態度。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得到別人尊重和認同是人類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可見感到受人「尊重」是十分重要的。但要獲得別人「尊重」,必須先建立「自尊」,不斷追求自我的人生價值,理解和肯定自己的角色、能力和表現,建立個人的形象和自信心,以不卑不亢的態度與人相處,要以自己的言行去贏取別人的欣賞和尊重。

學校是培養良好品格和正確價值觀的地方,不論是教師與學生、或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相處,都應該互相尊重,以誠相對,以禮相待。我們應該寬恕別人的無心之失,不作損害別人尊嚴的言行,我們應以理性的方式表達意見,以寬容的態度接納他人的見解,並在互相尊重的環境中學習。

各位青年人,當有人與你意見相左時,你會否按捺住情緒,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感受,嘗試以尊重有禮的態度和對方交談?你有沒有自覺比別人優勝而沾沾自喜,甚至瞧不起別人?又或是在成長路上遇到困難而懷疑自己的能力?「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希望大家都能學習做一個懂得「接納自己」和「尊重別人」的謙謙君子。

轉載自羅太給青年的信

[生活]自我投資10堂課

文│許綠芸
    facebook,現在是王文華最崇拜的行銷老師,因為要搞懂「網友當家作主」的行銷這一課,是他的母校史丹佛大學完全沒教的事。
同樣,在Twitter上擁有68萬名「推友」的李開復,最近離開搜尋引擎界龍頭Google,48歲的他,決定自行創業,他現在開始學「創投」(VC),一方面尋找創新案例,一方了解資金回收的操作策略,看懂創業的投資報酬率。
      PChome行銷總監曾薰儀的辦公桌上,滿滿一大疊企業財務報表,Google、微軟、IBM……,全球知名企業名單一長串,看來像在進行什麼大計畫,她卻說,「那是我的作業。」這位線上遊戲打怪高手,正開始學會計科目怎麼擺、左右平衡怎麼算,要練硬功夫。
這個世界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在改變。你可能不知道,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在社會上能用到的最多不過20%,其他80%都得在社會中學習。換句話說,一個大學本科系畢業生,從畢業那年開始起算,他的知識已開始進入半衰期,而且短短幾年內就可能被折舊耗盡。而你自以為有價值的知識,「知識保鮮期」早已從20世紀初的30年,縮短到現在只有5~10年。
著魔上班族 安逸怕改變
這就是可怕的知識淘汰率。「未來的社會,沒有軌道可循,面對變動,你必須自己找答案!」管理大師大前研一說。
以任職小型證券公司營業員的布萊恩為例,他手上有3、5個固定下單的客戶,日子過得很愜意。但沒想到2006年公司被購併之後,開始進行裁員,很不幸的,布萊恩就名列其中。當時證券業不斷購併,加上網路交易興起之後,營業員的工作也愈來愈難找。
起初,朋友介紹他往壽險業發展,他因不想背負業績壓力而作罷。
後來,有朋友開的網路公司請他做股市研究,因為接近本行,他重新回到職場。但他才上班沒幾天就發現,在網路公司,即使不是工程師也要懂得拉簡單網頁、熟習HTML語言,擔心網路技術變化太快,布萊恩最後又打了退堂鼓。目前,布萊恩美其名是專業投資人,但其實他只是整天待在家裡打電動的宅男。
根據大前研一的研究,職場中有一個「著魔的15年」現象,意指有職場表現的35~50世代上班族,許多人在這個階段會明顯碰到工作瓶頸,學習明顯後繼乏力。關鍵就在於他們久待「舒適圈」,內心害怕改變。
職場裡的「著魔世代」最常犯的2個錯誤,一就是他們誤判了環境,二是他過度適應所誤判的環境。
誤判會讓人停止學習,也讓布萊恩的人生停格。據104教育資訊網「2009上班族戰鬥力大調查」,其中「你是否認為自己具有足夠專業與競爭力」,近4成的台灣上班族對自己抱持否定答案,且僅有4.3%的人,認為自己擁有足夠專業與競爭力,換句話說,職場中95%的上班族都不太有信心。
如果你不想被職場大浪吞沒,不想變成「著魔世代」,或許現在你應該靜下心來,想想你該學什麼?
分辨急迫感 聚焦不瞎忙
當你體認到該「學習」時,請先分辨急迫性的真假,千萬別隨處亂抓地「瞎學」。看到同事在學英文,就跟著報名;專案管理正夯,就不問三七二十一,匆忙趕流行,弄得自己像隻無頭蒼蠅,疲態百出。這種狀態,我們解釋為「假性急迫」,也使人因為漫無目的地學習,倍感焦慮。
《急迫感》作者約翰.科特(John P. Kotter)認為,感覺到急迫很好,但也要分辨「急迫」的真偽度。假的急迫感就是瞎忙,是可怕的破壞力,你會忙得團團轉,最後卻一場空。真正的急迫感則是一種高度正面聚焦的力量,一旦確認人生學習裡「迫切重要」的事情,反而每天會讓你迫不及待展開學習。
學習,一次就要做對。請分析現狀,了解自己需要補充為何,真正的急迫感就會出現眼前,化解真實急迫感的方法,就是「積極導入外部資訊」。

夢想金字塔 企畫設目標
      1天只有24小時,資訊爆炸的時代裡,你可能什麼都想學,人生因而變得無法掌握,甚至不斷被時間追著跑。反觀創業成功的日本網路公司創業家熊谷正壽,他之所以能在有限時間裡達成完美人生,就是因為「設定目標達成的順序」。
熊谷認為,在20~30歲時期,必須先強身健體、保持良好的心靈精神狀態,並且不時追求知識富足度,因此將重心放在此3大項上,然後設定階段性目標,鞭策自己如期達成。進入30~40歲時期後,轉而追求家庭與社會地位,按部就班完成階段目標,才能達到經濟富足的終極目標。
也只有設定好人生目標的優先順序,隨時檢視自己缺乏了什麼,並積極向外尋求學習,補充自己的不足,這樣,你事先設定的夢想金字塔,才不至於淪為海市蜃樓。

矩陣學習法 鞭策執行力
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認為,「學什麼」當然重要,但是要適應資訊爆炸的時代,「怎麼學」更不容忽略。
仔細觀察夢想金字塔的各層項目,你會發現,代表「職場競爭力」的項目,僅占了1/6,因為即便是擁有令人稱羨事業成就的熊谷深信,增進職場競爭力固然重要,也不能讓金字塔的任何一端因失衡而崩塌。
曾任日本小泉內閣經濟財政大臣,且被韓國總統李明博聘為經濟顧問的竹中平藏,他所提出的「矩陣學習法」中,近一步將學習劃分為4個象限。
竹中認為,若以類別作為劃分用的縱軸,學習應該分為「職場武器」和「豐富人生」2類,顧名思義,前者著重增進職場競爭力,後者則強調讓人生多元發展。
矩陣的橫軸,則為「時間長短」。學習依進行時間的長短需分為「有範圍的短期」與「沒有範圍的長期」2類;在有時間範圍的學習中,偏重證照、考試分數等資格的取得,長期學習則能讓學習效果潛移默化。竹中表示,實際訂定時間表,足以增進學習執行力。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面對不同挑戰,因此須自行調整在這4類學習領域的時間分配和順序,因人而異,因時制宜。
累積厚實力 擁抱大未來
     2010年,你該學什麼?《30》雜誌進行小型辦公室市調後,精選出10堂熱門課程,邀請各領域達人名師傳授心法,告訴你最新的「W」型投資術,分析網路光速世代與色彩趨勢下的行銷奇招,從歐巴馬鏗鏘有力的演說,教授職場英文,更讓你領會記憶大師左右腦並用的超級記憶法,以及自信養成的練習妙招,最後再帶你練笑瑜伽、種藥草、玩飛行傘,一吐心中煩悶。同時也把視野拉到紐約、東京、北京及巴黎,看看全球如何瘋學習,國際名人都在學什麼。
      2010年,「改變」已成詮釋大環境的最佳寫照。歐巴馬說,「擁有無畏的希望,更能迎接挑戰。」你準備好了嗎?一旦累積足夠實力,面對未來,將無所畏懼。
文章出處:30雜誌
http://hr-portal.foxlink.com.tw/onews.asp?id=438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生活]不要忙著解決問題

EMBA雜誌編輯部/文

一九九 ○年,拯救兒童國際組織(Save the Children)指派史坦寧(Jerry Sternin)到越南成立辦公室,希望他在六個月內,協助解決當地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
史坦寧到了越南,從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口中,聽到兒童營養不良,起因於公共衛生差、平均收入低、鄉下民眾教育不普及等。問題看起來複雜龐大,即使有六年的時間,應該都解決不了。

他決定,不要忙著解決問題,先想辦法複製成功。史坦寧到一個鄉下村莊,測量每個孩子的身高體重,找出其中家境不好,卻長得比別人高壯的孩子。
結果他發現,高壯孩子在同樣艱困的環境中,有著跟別人不同的生活方式。這個村裡的民眾,一般人每天只有錢吃兩餐飯。高壯的孩子家並不比別人富有,媽媽一天能煮的食物量一樣多,但是她們把它分成四餐。

一般村民的孩子每天吃兩餐、每餐平均份量較多,然而因為孩子長期營養不良,腸胃沒辦法一次消化吸收那麼多食物,因此多吃的部份無益。反而每天吃四餐、每餐平均份量較少,孩子長得比較好。

此外,一般村民相信,孩子知道自己有多餓,一大鍋飯菜端出來,全家人各取所需。但是高壯孩子的媽媽,會先把他們的飯菜分出來,確保孩子吃得飽。遇到生病等特殊情況,媽媽還會一口一口餵孩子吃完飯。

最後,一般村民的孩子不吃蝦子、螃蟹和地瓜葉,前兩者被視為大人才吃的東西,後者被視為餵牲畜用的低等食材。高壯孩子的媽媽則不這樣想,她們在田裡撈出小蝦小蟹,把地瓜葉剁碎全部加入白米中煮,增加了孩子的蛋白質與維他命。

發現高壯孩子的秘訣,史坦寧將之推廣到整個村落。這些做法其他村民都做得到,而且可以持續做下去。以前很多專家寫過各種計畫都沒有成功,現在光複製高壯孩子的生活習慣,六個月後,村裡六五%的孩子營養不良改善。最後,這套做法總共影響了越南兩百多萬人。

這是創意黏力學(Made to Stick)一書的作者希思兄弟(Chip Heath & Dan Heath),二月再度連手出版的新書「轉變」(Switch)所舉的一個例子。希思兄弟以此說明,改變要有進展,需要有明確的方向,告訴參與的人往哪裡走、如何做、目的地在哪,因此,找出成功的部份非常重要。

當大腦需要專注在解答時,大家往往把力氣放在問題上。希思兄弟建議主管,問問自己花多少時間在解決問題,又花多少時間在擴大成功。

史坦寧說:「即使在失敗中仍然有成功的部份。」當初如果不是看到那些部份,他可能待在越南二十年,都還沒有太大的成效。

何謂創意黏力學(根據博客來書籍摘要)
為何有些概念較其他的更具病毒性?偽概念何以能取代真概念?謠言為何不需廣告費就能迅速擴散?童話何以能夠舉世傳頌代代相傳?多年來,作者不斷尋求這個問 題的答案:我們如何讓別人懂得我們的想法,讓他們不僅銘記在心,由心動轉變成行動?這就是本書的主旨:為什麼有的構想能成功,有的卻不行?如何巧妙設計某 個訊息,足以攫取人們的注意力,讓訊息伴隨著他們,進而慫恿他們採取行動。這讓即便是做普通工作的普通的你,也能產生必要的影響力。從謠言、童話、都會傳 奇等作者稱之為「天生具有黏力」(Naturally Sticky)的創意,可以歸納出創意黏力學的六大要點,它們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簡單(simple)、意外(unexpected)、具體 (concrete)、可信(credible)、情緒(emotional)、故事(stories)。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283期(2010年3月出版)
                    http://hr-portal.foxlink.com.tw/onews.asp?id=548

[生活]把對的事做得又快又好!

文/顏長川
前言:每個上班族都應該隨時警惕自己:「我是不是正在做關鍵工作?」
日本太子妃雅子曾經是世界上壓力最大的女人,他的婆婆美智子曾很含蓄地表達出這樣的願望:「不能對不起日本這個世界歷史最攸久的皇室,不能令社會大眾失望!」,皇宮內的鷹派也曾無情地建議徳仁太子休妻再娶;當時,雅子的關鍵工作不只是要生小孩而已,還要「生男孩」;職場上的上班族也要能認清和掌握關鍵工作,最好主管和部屬都有共識,才能充分發揮整個團隊的力量,創造極大化的績效。每個上班族都應該隨時警惕自己:「我是不是正在做關鍵工作?」

什麼是對的事?
關鍵工作就是對的事,也就是對績效有重大貢獻的事 ; 就業務單位來說,就是對市場有最大影響力的事,如拜訪客戶、完成合約、運送商品、達成目標等。主管和部屬對關鍵工作有共識,就能聚焦並避免浪費寶貴的時間和資源,這就是把對的事做對(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證嚴法師說:「對的事,去做就對了!」,頗能呼應NIKE的「Just do it !」。
訂定明確的目標,排出優先順序,選出少數幾項重點,如例行工作、發展工作、培育員工、主管自我啟發等四大類十大關鍵工作;估算出四大類工作的時間和資源分配比例及列出十大關鍵工作的完成日(如附表),並加入動態管理的觀念,如此一來,每位職場中人隨時都保有一張最新、最Update的十大關鍵工作表以避免失焦。美國APQC(American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Center)備有1、200項的標竿供各行各業學習,告訴大家什麼是對的事?

彼得‧杜拉克在聽完很多企業主向他傾吐經營困境的苦水後,會劈頭連三問:「什麼是你最想做的?」、「什麼是你必須做的?」、「你現在正在做什麼?」;為什麼最想做那件事?必須做的事開始做了嗎?其實,彼得‧杜拉克的用意在點醒企業主要能分清楚「必須做」和「最想做」的事,講白一點就是「做現在該做的事,而且要做得比人快又好!」。現在該做的事就是必須做的事,就是闗鍵工作,也就是對的事。
文章出處:華文企管網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生活]沒錢,問題在習慣!

■ 劉 萍
美國知名理財網站Bankrate.com營運長柯特‧康寧漢(Cotter Cunningham)有一句名言:「不能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即使擁有博士學位,也難讓你脫離貧窮。」寶來曼氏期貨副董事長周筱玲,則以自己親身經歷提醒:「雖然好習慣是勉強來的,但好習慣可以讓你有錢一輩子。


鞭策自己及早建立理財習慣 才能享受時間複利
財經作家、滙豐前副總裁楊偉凱,在出了《富總裁教你買基金》暢銷書後,不少高中、大學同學重新聯絡,40歲的他最常被同學問的問題是:「我該怎麼理財?」「我要怎麼存退休金?」
楊偉凱細問後發現,大學畢業20多年,有些同學因為覺得自己賺的錢太少,所以從沒去想理財的事;有的則是因為工作忙,自認沒時間去理財;還有的是一開始理財,就大膽投資買股票,因為賠錢遇到挫折,從此不再理財。

不論是不敢想、沒時間或是怕失敗,因為沒有建立長期的理財習慣,楊偉凱說:「他們都錯失了致富的最大本錢,就是時間!」

美國學者湯瑪斯‧史丹利(Thomas J. Stanley)調查過上萬名百萬美元富翁,其中84%都是從儲蓄和省錢開始;有7成的富翁每周工作55小時,但仍然抽時間做理財規畫;有錢之後一年的生活花費占總財產7%以下,如果他們沒有工作收入,就算坐吃山空,平均也可撐過12年。
如果美國的百萬富翁都還要花時間做理財規畫,平均每天工作可長達10小時的台灣人,怎麼會忙到沒時間檢討一下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呢?如果想要致富,請記得,你一定要挪出時間,及早建立自己的理財習慣。

在好的理財習慣尚未建立前,你還得小心,一些壞習慣可能已經上身。周筱玲觀察,很多職場新鮮人或是還在念書的學生,不但沒有培養儲蓄、存錢這些好的理財習慣,反倒學會欠卡債這項美式惡習,結果人生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負數開始。
要建立理財習慣,復華投信總經理楊智淵強調,理財不是只有投資,而是循序漸進培養「賺錢、存錢、省錢、錢滾錢」 4個習慣,才能讓你擁有源源不斷的財源。
而在建立習慣之前,必須先定義好自己的欲望,為這欲望設定目標金額 ,「理財是在為你的欲望服務,若沒定義清楚,任何理財都無法符合你的需要。」楊智淵說。

習慣1〉賺錢:專注本業拚加薪 累積第1桶金
對初入社會的職場新鮮人,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周行一建議,一定要專注本業,把提高工作收入列為最重要的目標。因為唯有讓自己成為「暢銷」而不是「滯銷」的人才,隨著薪水增加,你才可能快速累積可供理財投資的第1桶金。
雖然此時的重心在工作,但楊偉凱建議,可建立屬於自己的理財情報網,例如像富翁一樣常到銀行和房仲走動,蒐集市場情報,或上網、看書 、參加免費理財講座等。日本賺錢之神邱永漢認為,最好的方法是,跟比你有投資理財概念的人交往,累積人脈資源,為往後的投資奠下基礎。

習慣2〉存錢:定期定額儲蓄 比投資更為重要
無論是靠工作收入賺錢或到了錢滾錢投資的階段,楊智淵認為,持續儲蓄的習慣絕不能廢,而且要致富,儲蓄金額一定要隨著收入等比提高。
至於最好的自動儲蓄方法,就是定期定額投資,暢銷書《有錢的祕密》作者之一約翰.布列南(John J. Brennan)表示,定期定額儲蓄的重要性遠超過投資和節稅,定期定額儲蓄很少會讓人一蹶不振,而且對情緒有助益,可獲得滿足和成就感。
不過,從去年底以來,全球投資市場波動加大、風險升高,楊智淵建議,此時提高儲蓄率,要比找到高獲利標的更容易執行,而且可以更早讓你存到財富目標所設定的金額。

習慣3〉省錢:記帳檢討花費 效果最好
想省錢,一定要靠記帳。南韓理財作家金在泳表示,靠降低欲望來省錢,通常難持續,記帳,就很容易找出花錢的漏洞,對症下藥,效果非常明顯,「家計簿是一輩子最重要的理財成績單!」
除了檢討花費之外,他也建議,去找出停滯帳戶,例如久未使用的銀行戶頭裡的餘額、證券帳戶裡未處理的配股,或是保險到期後撥回來的錢。這些就像是藏在床底下的錢,找出來後,可能又是新的一筆百萬存款的「頭期款」。

習慣4〉錢滾錢:冷靜、耐心 設定5年計畫
周筱玲說:「儲蓄是『加法』的金錢累積,投資則是用『乘法』在累積財富。」但你必須記得,投資有風險,不等於理財的全部。
不論周行一或楊智淵都強調,理財要愈早開始愈好,但一般人不應該太早開始做投資。因為,「沒有好的觀念、策略,通常賠錢的機率大!」楊智淵說。經常在全台演講投資理財的他,每每在演講後,若遇到有人問:「股市會再跌嗎?」「可以進場了嗎?」他都會替這些人的投資擔心。

另外,年輕人想在股市賺大錢,常重壓所有資金。這一點,楊偉凱感觸頗深,因為他在念研究所時,曾與老師黃培源合寫《理財聖經》而有豐厚版稅收入,入伍到就業前持續寫書大賣,靠版稅就累積500萬元,但因為觀念和投資習慣不完整,100%投入股市,大賺又大賠,結果忙來忙去一場空。

所以他一再強調,年輕人的第1桶金,先以開源節流來累積75%以上的資金,另外25%才靠投資。而存滿第1桶金的時間宜設5年到6年,不要只設3年,「因為時間一短,就會急,一急就會冒險,不屑做長期投資了。」

精彩全文詳見《Smart智富網站》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
※好習慣可以讓你有錢一輩子。免費測驗:1分鐘評估你的理財習慣!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08/habit/
http://hr-portal.foxlink.com.tw/onews.asp?id=440
.